第A03版:阅 读

我望见,他在写诗

——读曹剑龙诗集《凌晨3点》

□ 蔡小卫

“人追诗,隔座山/诗追人,隔层纸”。你会因为这样的诗观而去读一本诗集吗?悄悄告诉你,我会的,我猜想:曹剑龙与诗恋爱了,因此,我捧起《凌晨3点》读了又读。

《古邑情思》这首诗属于多维情感结构,以上海老城厢一带、上海城内遗存之明代古典园林、环城大境阁内遗存有一段上海县城的城墙为情感指向,瞬间集中了许许多多互相融合的新旧意识,读过的文友一定知道,仅仅用眼睛看是不够的,应该调动所有感官,用心去感受。就算对上海一无所知的读者,也能感受她的摩天华厦,诗人用诗句凝练“城市夜幕,悬挂万家灯火/像无法破译的世纪之谜”。放眼望去,“悠悠七百余载/无计尽揽眼帘”,诗人从老屋走来,转身便觉“老屋悄然隐退/相忘江湖”。我认为这不是诗人偶然的瞬息感受,而是长久身处现代化大都市中不断深化的自豪、对当下的致敬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人通过诗的情感结构构建他的情感活动,他一定是将秘密吐露给能懂得的人,譬如《碧螺春诗意》在写碧螺春,诗中的情感信息无疑要转化为诗人的形象显现在读者的面前,就算谁把碧螺春只当碧螺春看,也能从诗中获得相应的美感感受,诗歌最赋予个性的美学特征,是诗中有一个抒情主体在,这个主体是碧螺春,也很可能是诗人自己,当他喝到康熙赐名的茶,那么,诗人的内心在那一刻,升腾出一幅画从笔下流过。

像《电子账单》这样的标题,我一般不会细看,会细看内容。“愿让人知晓的/进账或消费/路过空中原形毕露/开炸无声的霹雳/……/我的财务情况/电波最厉害,掌控隐私/每一回获得或失去/迫使不藏不掩”。时代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滚滚而去的激流,我的外婆年近百岁,她始终不相信我的手机里能放多少现金,鉴于此,她坚决认为我的朋友多,买东西从来不要钱,扫码支付不算,因为她没看到我付钱,也没看到商家找我钱……

有个词叫“意在笔先”,我想,《我替表妹刘美丽担忧》一定是诗人先构思成熟而后一气呵成的,我们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时,也应该接受其运行规则。眼下火车站、宾馆等场所及各类收付平台刷脸认证的兴起,面部表情、环境光照、拍摄角度、是否化妆等因素,都会增加人脸识别的难度。曾有医生呼吁“停止非医疗需要的外观手术”。当这个现状写成诗歌,不得不说诗人构思的新颖和对生活超级细致的洞察。

“小时候/村里放露天电影/看外国影片/有一个长镜头/女人在洗澡/裸出后背/我堂兄看得不过瘾/急吼吼/绕到银幕背后/想看看/别的什么/结果——/很失望/看到的/仍是后背”。这样的《露天电影》我相信好多人都看过,那是时代的产物,没有豪华的放映厅,大概也有好多顽皮的孩子曾经绕到银幕背后看,但谁也没有写成诗。这是运用直线到达重点的表达方式,让读者直接看到生活的原型,产生共鸣,那时年少,想象的翅膀没有飞翔,对世界万物好奇,什么都想知道究竟,也不会隐藏自己,淋漓透畅,无拘无碍,我估计这也是诗人自己在成长道路上幸福的回首。

诗言志、诗是心底的歌。曹剑龙所著《凌晨3点》行文明晰,既有艺术趣味,又有审美高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阅读者的需求。

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有自己的美学观点、生活环境、艺术修养,他用细腻的心,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成为“诗歌”的艺术。他用诗歌铺就曲折的回廊,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走向他、走进他,感受他情感的交响。我望见,他在书房,稿纸上有过去,也有未来。

2024-06-23 ——读曹剑龙诗集《凌晨3点》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6550.html 1 3 我望见,他在写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