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惊涛
古人有诗云:“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说的是从小立下大志,未来要做一流人物、创造一流业绩,以尽忠报国、尽责为家。我们做孩子时的处境与现在相比有着天壤之别。那时一群稚气未脱的儿童,常常为吃不饱饭发愁;为了生活,也曾撑起过家中半边天。过去的景象恍若在眼前,记录下这些,目的是不忘走过的路。
懂事后,适逢三年困难时期,能够勉强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奢望。我父亲在上海某国营厂做重体力活,他尽量节约自己的口粮(每月五十五斤),又动足了脑筋,买些麸皮、豆粕等攒起来。他每次回家探亲,总要挑着几十斤重的物品,除了大米、面粉,麸皮可以熬粥,豆粕则成了我们的零食,每天上学,我会揣一块在口袋里,饥肠辘辘时拿出来啃几口,对当时的我来说,它就是“巧克力”,带来幸福。有个著名作家说那时他吃过煤块,不过我的家乡那时没煤块,也没有听说和品尝过这种“食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端上桌子的中饭,是煮熟了的几根胡萝卜,吃的时间久了,身体会浮肿,皮肤甚至变得蜡黄蜡黄的。因为吃怕了,直到现在看到胡萝卜,我仍有几分说不出的恐惧感。
在我家房门背后的几只坛子里,放着生的大豆、花生、蚕豆等,是妈妈留着过年时炒给我们吃的年货,但是饥饿逼得我顾不上生熟,生蚕豆、生花生、生玉米籽我都吃过,生大豆无论如何吃不进,大概含油成分高,一吃就感觉想呕吐。
我与发小们还会在挑羊草时,七手八脚地用几块旧砖搭成灶、找一块瓦片做锅,顺手在田里摘一点豆,再加一点能吃的野草野菜,放在“锅”里烧熟,大家分享。这样的食物也是美味了。
农村的孩子,自小就与河流结缘。我们不懂什么蛙泳、仰泳、自由泳等,狗爬式是多数人都会的,而且常常一个猛子扎进水下,偶尔在河底爬着淤泥向前,运气好时还可以摸到河蟹、河虾、河蚌和被鱼叉钉过而受伤的草鱼。蟹虾带到河面,剥掉了壳,洗几下就直接放进嘴里咀嚼,新鲜的肉和膏黄汁水味道美到了极致。至于摸到的草鱼、河蚌,高高兴兴带回家,让妈妈烧鱼汤或蚌肉咸菜汤,再加点醋,一家人即使就着纯麦粞饭喝点汤,也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至于钓鱼听蟹,更是驾轻就熟了。放暑假时,挖些蚯蚓,拿着钓竿,几乎天天坐在河滩边,静静地等着鱼儿上钩。吊线有上下两个钩子,运气好的话,可以两个钩子上各钓一条,我们美其名曰钓上了“双胞儿”。
有时晚上提着一盏煤油方灯,到东头河滩去“听蟹”。先把靠近河边浅滩上的小河坝用手扒开一个小口,让河水从上游经这个口徐徐流过,方灯放在口子旁。河蟹喜欢追光,会慢慢爬过来,它时而会停一会,观察一下动静,觉得没有危险了,就大摇大摆地舞动着双螯来到渠口,我伸出手一抓,河蟹就成了俘虏。有时等上两三个小时,就有几十只大小不一的河蟹成了囊中之物。
后来,我们又发明了“满河抛”捕鱼法,提高了捕鱼的效力。用百十根芦苇秆挂上一条条纳鞋底的线,在线的底端穿个针钩,在针钩上再码上蚯蚓。天黑后,我撑起木船,来到东面大河,船头激起水潺潺、河面月光闪烁,两岸绿油油的庄稼正在茁壮成长,就如鲁迅先生坐在由双喜和阿发撑的船上前去看社戏一样。弟弟把钓竿一根一根抛撒在河面上。第二天清晨,天才蒙蒙亮,我就叫醒弟弟再撑着木船去收钓。抓到的鱼在船舱里活蹦乱跳,那种收获满满的快乐,无以言表,远胜一人独钓。记得有一次妈妈去了上海,我们兄弟俩钓到了七八斤河鳗,卖掉三斤多,收获现金一元五角;余下的由我动手红烧了两大碗,兄弟俩一人一碗,吃得满嘴流油。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吃上河鲜中的珍品,真感觉享用了普天之下难得的美味。“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自此我更懂得了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上了高中后,食不果腹的历史已经结束。星期天或暑假,妈妈早上五点就会叫醒我,说猪草没有了,让我去绞一些。于是我穿着塑料拖鞋、挑上两个绳筺、带着两根竹子,去西头河。有时竹子短,我只能跨进河里,有时还要潜水几米,拔了水草推到河边,然后用竹子绞起,放在绳筺里挑回家。每年国庆节放假,是生产队丈量玉米秆分配到各家的时候,我赤着上身挥汗如雨,用铁锹帮着妈妈先把玉米秆铲倒,然后一捆一捆绑起来,再背在肩上慢慢运回家。肩上常常会磨破皮,非常疼,但为了帮助妈妈早点把活儿做完,我只能忍着痛继续干。尽管很累,也咬牙坚持了。古诗言“苦心人天不负”,吃苦耐劳的人,只要肯付出,就有很大可能战胜困难,达到心中的目标。
后来,我上了大学,做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园地耕耘了几十年,再也没有饿过肚子,吃肉吃鱼也成了极其普通平常的事。但那段从稚童到青年的经历,一直让我久久难以释怀。它有如一条溪水,伴随着我的人生流过了六十余年,似乎在提醒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历史从不遥远,也从未远去。其实苦与甜的挣扎,对于我们来说,是冶炼与淬火的过程,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假如能对后来者产生一些启迪,我们这代人从儿时开始吃的苦,应该也算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