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被烧毁的洋岸街

□田汉臣

洋岸街位于原掘港镇的西南末端,现为掘港街道洋岸村一组,与南通县二窎交界的遥望港边上,北通童店、掘港,南连二窎、北兴。清末民初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繁华小集镇。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在疏通洋岸港的同时,筑建洋岸堤,部分地段称之为洋岸。清同治四年(1865)遭特大暴雨、海潮袭击,洋岸海堤决口。皇家派陈姓粮官放账救灾,该官清正廉明,与民同甘共苦,带领百姓修堤筑坝,因劳累过度于返回途中病故。百姓感其恩德,建庙祭祀,人称洋岸庙。此后,洋岸之地年年太平,加之南有洋岸港,交通便利,这块风水宝地引得四方民众前来居住,形成集市。洋岸原为荒凉偏远的遐方绝域,百姓上街下岸、通商惠工极为不便。

民国17年(1928),德益和尚(阚家庵人)雅称德益呆子,为满足百姓需求,带头捐资,其他富商跟上,共筹资300银圆,从江阴购回碎石,铺筑了1400米长的碎石街道。大家积极配合工匠,铺到哪家门口,哪家就负责招待茶饭。石街铺成后,商号店铺不断增加,时间不长已发展到70多家。比较有名气的有北街西首石港人开的许德旺糟坊(1949年后在此办起了洋岸小学);镇江人马惠熙、马恒通醋酱酒坊;施风岐诊所;陆永山杂货;邱美英石灰行;曹金堂肉店;葛恒昌酒店;徐国民医院;冯大酒店。南街上有张麻子蜡烛店;季德音铁店;陆世川竹行;鲍玉庭皮坊;三开泰酒坊;季京华油坊(从日本进口榨油机器,日产量可加工黄豆、棉籽5000多斤);曹如宏、袁风奎、袁凤贤五洋杂货店;十字街向北西街上有冯大八鲜行;丁家客栈;阚学仁药店;合兴理发店;徐泽仁杂货店;丁开智学堂(当时是地下党联络点);戴麻子染坊等。十字街东街有冯金如海鲜行;丁学银粮行;连生杂货店;徐春山茶食店;朱新贵酒店;董有高修锅铺等。十字街向东北有宗志明杂货茶食店;陈士元花行;丁金华修车行;郑连生理发杂货铺;汤和仁杂货店;谢明和包儿铺;陈金山铜匠店;郑博烧饼铺。同时有西凉人马家,身强力壮五兄弟(据说是马超后人),在街西首遥望港边设置船运码头,有班船5—6艘,雇船员30多人,经洋岸港直通南通各地,从事客运(主要是通如两地去南通狼山敬香的香客)和各种货物运输,水陆交通甚为方便。促使了洋岸街的兴旺发达。

原先洋岸庙只有一间小庙(在陈济民后边),几个泥菩萨,有一湖南叫明道的和尚在镇江寺庙犯了庙规,经杨姓女人介绍到洋岸。后来洋岸兴旺了,当地富人钱金发娶了3个老婆,均无生育,想做善事,把洋岸庙重建扩大,聘约了明道和尚到环镇,请了叫心慈的和尚到洋岸,选定了新址,钱老板一口承诺出全资的三分之一。于是两和尚发动当地善男信女、大户富商自愿捐资,花了3年时间建成四关厢大庙,庙内有数十尊菩萨和金脸城隍,从此香火旺盛。每年的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曾经亲历过的老人说:“当时在街上提着竹篮子根本无法行走,只好举在头上方可前行。”

民国19年(1930)4月上旬,如皋东乡第一位农民出身的中共党员张庭谱(后更名王范),奉命在二窎、北兴桥一带找到了红十四军一支队二大队,与该大队负责人陈宗恒、冯步洲取得了联系,双方确定在洋岸建立联络点,以洋岸一带的赤卫队小队长庄扣等为联络员,相互配合开展武装斗争。当年夏,张庭谱重建中共下漫灶支部,任支部书记,吸收一批青年农民参加红军队伍,并把筹集到的3万元交给了红军购买枪支。7月12日—25日,张庭谱配合红十四军一支队二大队在大队长陈宗恒的指挥下,取得“三战三捷”的辉煌战绩。8月25日,陈宗恒因叛徒出卖在洋岸街被捕后惨遭杀害。

民国32年(1943),侵华日军占领了洋岸街。新四军一师三旅旅长兼苏中四分区司令员陶勇率领当地军民给日伪军以迎头痛击。民国33年(1944)5月初,新四军一师三旅特务四团突破日伪封锁线,进入“清乡”区作战。11日,特务四团在当地游击队配合下,击退从童甸据点出扰的日伪军。第二天一举拔除“童甸据点”。该战斗的胜利,吹响了抗日反据点斗争的号角;接着谢家渡等战斗的打响,形成对日伪军反击的强大攻势。日伪军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对洋岸一带实行惨绝人寰的“烧、杀、抢”三光政策。

民国34年(1945)正月十四,日伪军得知丁金华车行(因丁师傅会烧焊),名为车行,暗为新四军修理枪支,便一把火点燃了该车行,隔壁是花行,瞬时火烧连营,几乎把洋岸街70余家商店全部烧毁,直至向北烧到银杏埠子的大路才被阻断。路西许旺福糟坊等三四家和一座洋岸庙幸免,其余均化为灰烬。从此,洋岸街不成街,市不成市,萧条冷落。至今仅有一段碎石残道,留住了历史的血色底板,见证着洋岸街曾经的繁荣和悲惨的历史遭遇。

2024-07-0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7939.html 1 3 被烧毁的洋岸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