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学与思

张謇在近代南通的人文经济实践探索

□孙亚南 蒋璐瑶

彼得·霍尔,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权威,曾经描述城市的黄金时代为“珍贵而特别的光明之窗,只能惊鸿一瞥”。在他的著作《文明中的城市》中,霍尔对过去2500年中全球16座城市的21个“黄金时代”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城市的黄金时代持续时间各不相同,从不到20年的柏林(1918—1935年)到长达一个世纪的佛罗伦萨(1400—1500年)。这引出了霍尔的著名问题:“是什么使得一个城市在特定时期突然展现出极高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张謇在南通推动的实业发展、教育改革、社会救助和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展现出经济与人文并进的独特景象,使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如果说南通在近现代确曾有过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张謇就是其主要的缔造者。人文经济学强调经济与人文的互动和融合,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这与张謇在处理经济与文化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远见高度契合。他通过实业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教育、慈善等方式提升南通的人文环境,有效平衡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近代南通的“黄金时代”可以从人文经济的视角观察和阐释。

文明双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张謇以科学的“观察世界之眼光”,坚信追求先进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富强,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向世界先进文明看齐。因此,他构想并努力建设一个“新新世界”,这个世界处处以先进文明为标准,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能够比肩“海内文明国村落”。张謇不遗余力倡导学习世界先进的物质文明,通过“博取而精择之”“督促国民技术之增进”,使中国“所制之物,不劣于外国”“得以抗衡外货”。对于各类人才,包括外国专家,更是予以重用。张謇的目光并未仅停留在物质文明层面。他深知,真正的文明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的充实和道德的提升。他致力于实业、教育、文化、公益的全面发展。他一手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一手兴办现代文化事业。他参照西方新式教育模式,一生创办了近四百所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普通学校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还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地方文化体系。张謇明白,追求经济增长和科技领先,不是文化的全盘西化,而应以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为核心,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路径。他广泛吸收、精心构思,巧妙融合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经济向度:人文底蕴和文明趋势

张謇的实业思想深刻体现在他那句“言商仍向儒”的表述中。这不仅是他对个人从商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坚守的人文与经济相结合的理念的体现。“捐弃所恃”和“舍身喂虎”纯粹是出于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对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凝练表达。用这四句话来评价张謇的人文境界和价值追求,恰如其分。相对于张謇的人文关怀,当今经济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很大程度上仍聚焦于功利层面。亚当·斯密曾评述道:“哪里有巨大的财富,哪里就有巨大的不平等。有一个巨富的人,同时至少必有500个穷人,少数人的富有,必定是以多数人的贫困为前提。”张謇不认可西方的多数人生产、少数人占有这样一种极化的财富生产与积累方式。经济发展的成果应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他用“教养结合”的方式安置 “失教”和“失养”的贫弱人群,使之“习有小艺”,将来自食其力。张謇所处的时代,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和作坊文化兴盛,而西方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企业文明这三种文明又刚传入中国。他没有囿于自身所处时代,接受了三大文明的发展趋势,并坚守了“心系苍生,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赋予了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向度。

文化沃土:产业支撑与教育兴盛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供给的增加,更需要坚实的产业支撑和教育的兴盛作为基石。张謇以超前的眼光和敏捷的思维,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成功激活了文化发展主体,优化了文化资源配置,加速了南通的文化发展。他完善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满足各阶层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他采取有效的经济方式促进文化繁荣,创办图书馆、博物苑以补充教育之不足,推广戏剧以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开办印书局辅助印制厂规及教科书,通过刺绣艺术品将中国工艺品推向国际市场,建设公园、体育场等活动场所对繁荣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举措极大促进了南通近代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并且推动了国民素质教育广泛开展。张謇大胆利用、创意传承、创新发展各种文化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向世界传播,并融入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使南通的文化地位得到了历史性提升,城市知名度也得到空前提高。他深知教育与实业的紧密关系,提出“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所设各校,均切地方需要”,为纺织业而设纺织专门学校,为垦牧而经营农校,以实业发达而创办师范。以实业来补助教育,又以教育来改良实业。实业所至,就是教育所至。张謇多次引《周易》中“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无穷”的含义是随时适应,强调教育需要适应时势变化。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认为,“技术带来不均,教育弥合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明的要义正是教育与技术的赛跑。

南通新篇:人文经济与黄金时代

如今的南通,依然保持着模范城市的地位,GDP万亿城市,是全国有名的纺织之乡、教育之乡、文博之乡、体育之乡……这一切皆源于张謇。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纵观张謇及其事业, 始终贯穿一种内在的人文情怀。胡适说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张謇远超所处时代的人文经济理念,注定在人类历史的时空维度中不息奔流。在南通这座城市开启下一个“黄金时代”之际,从人文经济的视域重新审视与解读张謇及其事业,其价值也许就在于此。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

2024-07-0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8083.html 1 3 张謇在近代南通的人文经济实践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