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江海文学

一棵树说了什么?(散文)

□陈凤兰

如何引导孩子们与一棵树交流?

一棵树,可以静默,可以喧闹,可以内敛,可以欢悦。一个孩子,可以内向,可以活泼,可以天真,可以聪慧。

一个孩子如何去读懂一棵树?

让我们先引导他们叫出每一棵树的名字吧,就像母亲轻唤孩子的乳名。

孔夫子说得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能叫出每一棵树名字的孩子,他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名字的深广的外延。合欢树,多么雅致的名字呀。花丝如球,花色艳丽。每一朵花的绽放,就像是一团粉红色的火焰在风中招摇。梧桐树,多么清高的名字呀。树干笔直如桅樯,叶片在雨中铿然有声。古代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古人附会用作古琴的梧桐定是上天降临的乐官,负责采集人间的天籁之音。白玉兰树,多么清秀的名字呀。花白如瓷,花绽如雪。二三月的某一个夜里,一树白玉兰花集体偷偷爆裂,像是一群闹腾的白鸽,随时准备振翅“呼啦啦”地飞走……

认识一棵树后,我们得走近它,就像走近另一种生命形式。

顾城在8岁的时候,曾久久伫立于一株杨树旁。他的脑海中翻腾着这样一个诗句: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一只眼睛。在顾城眼中,那折断的树枝所留下的疤痕就像睁开的一只眼睛,投射出清澈的,睿智的眼神,穿透苦难、黑暗的迷障。也许我们孩子没有如此诗心,但我们可以去仔细观察一棵树,观察一棵树在阳光下如何明媚翠绿起来,观察一棵树在风中如何欢欣雀跃起来,观察一棵树在雨中如何寂然慎独起来……你在阳光下,风里,雨中,所感知到的温暖、寒冷,一棵树都有相似的同理心。套用王阳明话来说:你未看此“树”时,此“树”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树”时,则此“树”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原来,一切外在的生命涌动,都悄悄潜伏于你的体悟与敏锐中。

认识一棵树后,你需要闭上眼睛,眼中无树,心中有树。

禅宗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当我们眼中见到一棵树,心中只呈现一棵树时,我们便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庄子讲“齐物”,观物先得“忘我”,没有偏执的情绪,憎恶的癖好,一棵树才能真正客观存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此这般,我们才能敬重一棵树,不在实用与功利的世俗欲求上去苛刻它,不在是非功过的众说纷纭中去猜忌它。你抚摸一棵树粗糙的树皮时,你聆听一棵树在夜风中簌簌细语时,你打量一棵树伟岸或遒劲的身姿时,你感知到的犹如一朵花,一只鸟,一片云所传达的所有的精神。只是它换了一个名字——树,只是它以固定的姿势执着于存在的宿命。

我们似乎以为认识并懂得每一棵生长的树,就像以为认识并懂得那些叽叽喳喳的孩子们。我们仰望过越多的树,见过越多的孩子,才会明白,所有的美好都在身侧,所有的幸福都在身侧,所有的禅悦都在身侧。

孩子是最接近原始大道的“智者”,当他们走近一棵树,并准确叫出一棵树的树名时,就像打开了大自然的“达·芬奇密码”。但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一棵树也同样没有说一句话,它以沉默,作为一切人类困惑的答案。懂它的人,无须赘言;不懂它的人,说了也无益。它以它的外形、颜色、光泽,甚至叶脉的走向与虫洞的残缺来启示人类。

人类有灵,万物皆有灵,包括一棵树。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领着孩子走向一棵树,靠近一棵树,走进一棵树的能量气场里,然后寻找到所有生命的真谛,所有蒙昧的顿悟,所有混沌的开化。

一棵树说了什么?孩子们,安静下来,倾耳谛听,智慧的跫音正从远方彳亍而来……

2024-07-0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8096.html 1 3 一棵树说了什么?(散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