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学与思

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邱子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中央文件亦强调,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议题。

“十四五”以来,南通积极响应号召,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落实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开办南通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培训班,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市乡村数字化水平仍相对落后,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不够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推动南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以村民满意为标准,回应“人本需求”。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同样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乡村居民满意为工作标准,积极回应乡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一方面,培育平等话语文化,完善话语表达渠道,提高村民话语表达能力,切实保障所有村民均等、充分表达个人文化需求,调动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相关讨论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对村民的话语赋权;另一方面,聚焦村民的多元文化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引领、规则协同下的多维创新,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力求乡村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对接与丰富供给,使村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带来的红利。

以有效嵌入为底色,回应“时代诉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具有数字时代属性。应当以有效嵌入数字技术为底色,积极回应《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中央文件部署的时代诉求。应当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数字技术的有效嵌入提供技术保障,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志愿服务队伍,以人才振兴促进文化振兴;应当支持适合农村居民使用的数字文化产品研发,推动“适乡化”改造,同时,面向村民开展数字设备使用培训,提升村民的数字素养水平,消弭数字鸿沟,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以高水平供给为关键,回应“效能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打造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高水平供给生态圈,是增强乡村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重要路径,能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向着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前进。明确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效能评价标准,有助于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服务效能的提升保驾护航。评价标准应当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硬件维度,针对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程度、建设水平等内容设置评价标准,推动“十五分钟公共文化圈”建设;二是软件维度,把握村民的参与度、满意度,同时注重考察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数字包容水平,保障服务公平性。

以动态可持续为目标,回应“发展追求”。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高质量发展始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追求。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应当以动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回应发展追求。当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仍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资金投入不稳定以及软实力不足等难题,阻滞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方面应当重视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与完善,提升政策法规的效力层级与可操作性,同时建立专项财政投入机制,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法律与资金保障。乡村方面应当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同时依托激励政策,提升服务创新机制的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管理学院)

2024-07-22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9329.html 1 3 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