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明
陈亮同志在他的《文化情缘》后记中说:“我一生与文有缘。我的文字凝聚了我的心血与情结。”《文化情缘》就是他热爱和钟情文化事业的自我审视,更深深透析着他对文化的一种真诚,一种思考。
我称陈亮为“同志”是想表达“同门曰朋,同心为志”的意思。因为我们都是文化人,读他的《文化情缘》就更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感悟。
“文贵真”是我们文学评价传统中的一种希望,因为“真”太少了——人常常是缺少什么就向往什么,所以巴金先生“讲真话”就成了近世的典范。《文化情缘》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南通市委原书记罗一民作序,是陈亮真思考的结晶。全书40余篇文章、30多首诗,让人感到他在认真思考南通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思考如何挖掘南通丰厚的文化资源,思考文化工作的地位和作为,思考如何彰显南通文化特色的品质,思考繁荣和发展地方文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考如何传承南通优秀的文化传统……真思考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但体现在真实记录了他在文化领导岗位上曾经走过的每一段文化进程,也体现在鼓舞我们将要面对的南通文化的延续和文化创造的层面上。
仅仅是真还不够,还要有思想和勇气。没有思想支撑的真,就成了索然无味的碎屑。思想有两种,一是借别人的思想;二是自己的思想。能做到前者已然不错了,而《文化情缘》显现的却是自己的思想火花,对审时度势、不辱使命,为繁荣文化事业尽心尽力的精神拷问。让我们读一读他书中的《忆南通精神大讨论》《伶工学社修复记》《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印象》《南通唐闸离世界遗产有多远》等文章,有对南通城市文化特质和城市精神的思辨;有对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有对中国第一家戏剧学校文化伶工学社的辩证思考……思考是这样深刻,那是在他的深层思考与追问下才获得的思想成果。
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城市的文化,首先是这个城市的文化人创造的。陈亮常常谦恭地和文化人交朋友,非常“看重文化”和“敬重文人”。无论如何他是一个有思想的文化领导者,也是文化人的真朋友,他的内心深藏着对文化的情缘,对文化的热爱,所以他的思考是真诚的。“看重文化”,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文化工作始终保持一种自重和清醒,由衷地热爱文化、建设文化;“敬重文人”,他真切地认知以人为本、士为知己的重要。真思考是文化人最需要的品质,而书中的文章正是陈亮深广的思辨而获得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智慧的境界。
如果说思考有价值的话,更有意义的事情是通过行动证明自己思考的价值。中国文化有这样一种因子,如冯友兰所谓,中国的哲学家与西方的哲学家不同,他们既是哲学家,也是实践家。这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大境界。陈亮崇尚的是“崇文敬业,厚德载道;工于实践,臻于思辨”的人生哲理。他在文化工作的领导岗位上,作风民主,勤勉周致,真诚谦和,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显示出了他的文化创造力。读他的《文化情缘》,让人读出了“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的文化才气,读出了“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的文化思索,读出了“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的文化感受。《点赞南通大剧院南通美术馆》说文艺、论文化、谈演出、品城市;《五千万元引导资金是如何出笼的》论及文化与经济、困难与希望;《城市气质须用文化来涵养》《以文化自信铸造城市之魂》用自己的感受去思考文化;《办实事贵在实实在在》表现出一种文化人的亲和与自谦;《张謇家国情怀的典范意义》是一种文化人对张謇精神的认识和创造……在他的笔下,看出了一种大气、深刻、达观和气质。
作为文化人,要真才实学地思考文化,就不容易了。文化人需要思考,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文化成果,就如同非常看重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一样;文化人需要理解,因为他们凭着文化的积累而钟情于自己的思考;文化人需要智慧,因为他们的工作是为社会在创造精神财富。这一切,需要的是真思考。有了真思考,才使得《延安行》《观通城暮色》《父亲》《咏樱花》等诗篇读来能如此感到亲切。《文化情缘》的最大特点是陈亮将自己亲身经历、亲自撰写的文稿加以整理,用清新好读的语言,穿插理性的深层思考,显示出一种文体的内秀,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生硬的教条,深切的感受、精到的理论,站在了文化的高度,触及了文化的本质。加之作者从事文化领导工作多年,熟知读者之喜好,从而行文明快犀利,善于与读者思想交流,给人以亲切感,又不失去思辨的严正。陈亮从文化领导岗位退下来,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思”兼而有之,不断丰富、充实、提高自己,这也是对我们的一大人生启示。
陈亮的文化思考,是一个真正文化人的独特的文化真思考。正因为陈亮有这样的真思考,我才视他为“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