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经是保护经书的一种重要手段。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我国佛教传统的晒经日,也称“晒经节”“翻经节”。寺院的僧人会在这一天把经书拿出室外晾晒,以免蠹虫蛀蚀。吉林省图书馆所藏《永乐南藏》从万历三十八年请印后,自乾隆五十年始,至民国三十三年止,有记录的晒经共有九次。
在笔者掌握的资料中,以民国时期的两次晒经记录最为丰富。民国九年(1920)的晒经为其中的第八次。此次晒经,为“六月初一日焚香启钥”,“于二十二日告止”。而捐资主晒者是陆维熊、成焕、张荫谷、王守诚、陈淦、蒋荟森,俱为当地知名人士。张荫谷,字庥亭,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曾发起创办兴仁小学,1907年,受张謇委派,到上海江苏教育总会设立的法政讲习所学习。1909年任省咨议局议员,先后任兴化县民政长(1912)、县知事(1913)。蒋荟森,字韵芳,1908年任南通县议事会议员。1911年,兴仁自治议事会成立,张任副议长。后为江苏县议员联合会会员,1928年出任兴仁区行政局局长(即区长)。成焕系前述明代万历年间开山庙主成宇实的六世孙。王守诚为兴仁籍学者王焕镳之父,1913年当选兴仁自治议事会议长,时与陆维熊(1914年任兴仁乡区自治董事会总董)等同为北武庙庙董。陈淦则为兴仁警区董事。
此次晒经结束后,地方报纸曾有报道:“新地武庙晒经,…… 已于(阴历六月)十八日晒完,现正举行落成大会。一切费用,皆出自各善男信女慨助,未尝劝募一文,诸办事人亦十分热心,始终不懈云。”
据1920年《检晒经单》,兴仁武庙有“木橱六,每橱设抽屉六十三,每屉封誌经书二十卷,安厝大殿帝座左右,由该院主僧世代保管”。除此以外,当年的《检晒经单》还记录了清末民初兴仁武庙的变迁:同治十二年第七次晒经后,“庙运代替,僧徒远窜,主院无人。清末促办地方自治,将院改建自治局,旋更名办事处。民国肇造,庙宇半改学校,僧侣寥寥。”
据范子愚记,上述所谓庙运主要指“宣统间,西偏佛殿毁于火,惟大殿独存,然僧徒则以无所栖止而散去”。庆幸的是,“民国建元以还,院址屡为政教所改用,藏经仍封存无恙”。
时隔24年后,这批藏经再次被晾晒,组织晒经的是当地知名信士蒋奂若。
蒋奂若,出生于兴仁西街的一户商人家庭,据市档案馆馆藏资料推算,其生年为1900年。综合历年旧报报道,蒋奂若早年毕业于上海远东大学;1928年9月,在结束江苏省农矿厅合作社指导员养成所的学业后被留厅服务;1931年3月,任观仁区农会指导员;抗战胜利后,担任吕四区区长,经多次请辞,于1946年6月获准;同年返里,任兴仁镇合作社理事主席;后于1947年8月受聘担任国民党南通县党部执行委员会秘书。
蒋奂若心怀慈悲,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如1927年曾为兴仁育婴局“捐资购买牛乳,逐日补助饲哺,……未尝懈怠。婴孩体格,亦多壮健,较昔之支离羸弱,迥然有别。”
对于这次晒经,蒋奂若有专文记述:自南通沦陷后,“地方迭遭兵祸,刹宇荒颓,人事兴废,谁遑过问。癸未(按:即1943年)秋月,奂若经其处,见经橱抽屉外露,询诸邻右,始悉橱门他移已久。因思若长此以往,经籍散佚,在所难免。凡我佛弟子,岂能视若无睹,私心忧戚,遂怀整理之愿,拟迁置镇南佛教居士林,装制橱门,暴晒供养,以重法宝。”次年5月,蒋商得兴仁居士林林长陈志才、镇长王炯然赞同,于初八日柬邀该镇各界人士集议通过,并经呈报备案后(时任伪南通特别区公署署长张荦如之批复现藏吉林省图书馆)开始了第九次晒经。
据记载,这次晒经等活动由蒋奂若与陈志才林长、王炯然镇长三人主持。他们首先举行了暴经法会,于六月初一行迎请式,“四众弟子二百余人,秉诚捧移”,半天完成。随后考虑迁橱,分别置于佛殿两侧。晒经则依照传统,于“初六日启暴”。参与晒经者远近皆有,“日以数百(人)计,依序分班,展函揭册。”当时正值大伏天,“烈日熏蒸,溽暑袭人”,但所有参与晒经者“咸能至诚恭敬,无稍怠忽”。晒经到“十二日粗告圆成”,前后历时“月余,耗资十余万。”而“得将此稀有之法宝保存完整,流传千古”,则令蒋奂若等信士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