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广玉兰

华艺传人 星洲一杰

□沈启鹏

早年偶然的机会,得知旅居新加坡的著名书画篆刻家陆行夫,是南通城区人士。1992年底赴新加坡经贸洽谈举办画展时得以相见,并保持十年通信往来,相识相知甚是难得。

1992年11月,南通市政府组团赴新加坡经贸洽谈,经贸洽谈和商品展览团由179人组成,我被列为团组领导成员。半年前,中国自然博物馆周国兴副馆长曾联络推荐我赴星洲办个展,为发展南通书画艺术事业,我将个展改为院展,书画院画家赵建明配合我赴海外拓展南通书画市场。

25日后半夜抵达新加坡,五个集装箱运抵“IMM”商品展销大厦,两天完成布展,我们拜访中国驻新大使馆、中华总商会、经济发展局和举行记者招待会,28日上午博览会就开幕了。我和小赵坐守“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作品展”现场接待观众,人流不息,热闹非凡。

幸会

此行我负有特殊使命,联络拜访南通籍人士陆行夫先生。我家原住桃坞路口北侧,转向西被路的拐弯口有家小烧饼店。店主陆家老太的儿子朱炳泉曾对我提起过他的舅舅在新加坡,是画画的。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句话还记得。此行带上一大包西亭脆饼和陆先生外甥的信,打算拜会。在院展摊位接待观众时,有意拜托热心人帮忙联络打听陆先生信息,没想到陆先生从报端获讯立即赶来了!74岁高龄的陆行夫先生虽已头发花白,却身健步阔,个子高挑,一副金丝眼镜,儒雅学者风度。我们落座交谈,第一句问话是普通话,第二句话就说起方言南通话,阔别故土五十年,辛酸苦辣的经历、骨肉分离的乡愁,他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回访

四天后画展结束,应陆行夫先生邀请我和小赵一同乘车前往他的画店。“国泰古董文物画廊”在最繁华的乌节路邵氏大厦四楼,匾额由张大千题写。这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挂满了书画,有任伯年的、吴昌硕的,还有陆先生的奔马、腾龙、墨竹、游鱼。为利用空间,好几个硬纸板折成的三角棱柱上都贴满了各种艺术宣传品,既是广告,又是活动门。一张工作台占据了店铺四分之一面积,座椅四周簇拥着大量花花绿绿的装饰纸、镜框条、画轴之类,柜台内似乎只容我与小赵和他促膝而坐。柜台里放满了各种印石。陆先生一年工作364天,只有正月初一放假。

临别前,陆先生取出大斗笔,到店外走道里就地疾书巨幅“龙”字相赠,又赠我和小赵各一件南洋情调的花衬衫,并嘱带回礼品赠予南通亲友,思乡之情悠悠绵长。

传书

回国后近十年间,我与陆先生互通书信。陆行夫生于1917年,幼年作观音像令乡人瞩目。5岁习画、6岁习书、12岁习印。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14年随兄离乡辗转于海外,后定居新加坡,孜孜不倦、潜心研究,于1950年创办“国泰古董文物画廊”。他与张大千、刘海粟过往甚密,结为至交。凡大千先生舟过星洲,陆先生即为其磨墨理纸,聊天谈艺,每每谈到大千的教诲,总流露出感恩之情。他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均由张大千、刘海粟、于右任、溥心畬等名家题签题词。陆先生的篆刻在星洲享有盛誉,他曾为里根、基辛格、伊丽莎白二世、撒切尔夫人、李光耀、毕加索等国际显要人物治印。为了生计,他还撰联、取名、写招牌,做商业广告、工艺设计,无所不能无所不操。

功夫不负有心人,先后著有《听雨楼百美图谱》《中国古代美人发饰》《听雨楼脸谱》《听雨楼戏剧鞋帽》书籍。陆先生还有惊人之举,经20年苦心整理,写出960个“龙”字、250个“虎”字、3420个“福”字,字字写法不同,被誉为星洲三绝。更令人赞叹的是1988年元月30日,在莱佛士城巨大的中央厅当众挥毫,既书又画,5000嘉宾惠临观赏,盛况空前,15家报刊竞相报道,一时传为东南亚奇观。他虽成就卓著,仍虚怀若谷,常说“学到老学不了”,以“堂堂正正,无愧龙的传人”自勉。

我与陆行夫先生相差27岁,算是忘年交,也仅仅在新加坡见面两次,后延续十年的书信往来,收到最后一封信是2001年,我已离开画院进了高校,他也八十多岁了,虽中断了联系,却时时想起他记挂着他。曾赠送他一幅《太白醉酒图》,也邀他回故里办展交流。我能有一位旅居海外的南通籍书画家老前辈、谋过面、长期有联系并得教益,实在难得。

幸有后十年通信得到一批他寄来的复印件,才让我对这位海外游子的才情人品有了一定了解。遗憾的是,未能搜集到他出版的一批专著,2001年断了信音之后也不知他晚年的境遇如何?为怀念这位杰出的南通籍旅外艺人,也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添彩,遂成此文,以告乡人。

2025-02-1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9074.html 1 3 华艺传人 星洲一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