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广玉兰

壮哉,“北沿江”

□倪正平

初春暖阳明晃晃地普照江海大地,为这块挟江临海的平原涂抹了一层淡淡的暖色调。如果从空中鸟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季节南通八千平方公里土地上谦逊的一面,作最后挣扎的寒潮轻微扫过,万物暂停了勃发,田间少了些热闹,但大地仍显出多彩生动的本性:田间,透青的麦苗在色彩不那么丰富的旷野十分醒目;一些依房傍水的树木褪去了衣衫,裸露出纤细的枝条,但仍有许多四季常青树绿意盎然;大地上松散的村居和挤挤挨挨的集镇相互照应,五光十色,像大地棋盘上的落子,看似随意却又内藏奥秘和玄机……雪没光顾,雨未打扰,倒也一派静谧祥和。

这是笔者日前站在北沿江高铁项目高耸巨大的箱梁上看到的南通。在这片相对于秋景春色收敛了颜色的大地上,这条在建中的高铁巨龙般蜿蜒伸展。它由上海崇明进入启东,横贯海门中部,穿过南通市区,再经如皋西进至泰州。恰似书法家在宣纸上落下灵动的一笔,它使原本有点呆板的冬景顿时显得活力和生动起来。

我们所处的位置为北沿江高铁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锡祥村段,也是这条海门境内全长35公里高铁工程项目的大本营。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巨龙”脚下,仰观高架桥在头顶徐徐铺开,少时又顺着临时搭起的钢梯爬上桥面。也许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平时远观只是一条粗线的高铁线路竟是如此庞大和伟岸:支撑起箱梁的墩座卫兵般整齐排列,每个墩座足有一间屋子那么大,钢筋和混凝土筑就了它坚实的身躯;桥面宽12米,每段箱梁长31.5米,重700多吨。很难想象,这样的庞然大物是如何被稳稳当当又分毫不差地安置到十多米高的墩座上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种规模和结构的高铁桥基强度十足,可抗8级地震。

站在由箱梁构成的桥面上,在和煦的阳光下,我的思绪如高铁在轨道上驰骋——眼前还是基础构造的桥梁动画演示般一步步组装进其他部件,直至全部完成;流线型的复兴号在高架桥的尽头出现,渐渐驶近,又瞬间如疾风闪过眼前,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视野里:桥墩下稻菽千重浪,劳作的人们在高铁两边自如往返,禽鸟不惊……这个曾在电视上,在视频里无数次欣赏到的壮观场景,将在还未与高铁结缘的这里每天上演,将使南通的高铁网络更加完善,怎不叫人心潮澎湃、翘首以盼。

我们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见识。来到位于高铁线路南侧的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北沿江项目六标二分部海门制梁场,方知先前描述的巨大是如此经不起推敲。只见广阔的料场上,几乎所有制件、工具都是特大号的,几台数十米高的龙门吊钢铁巨人般跨立在场地上,一排排制成的箱梁整齐叠躺在地,30多米长的魁梧身躯把其他的一切都映衬得缩小了好几倍,如工房、汽车、人。行走其间,仿佛来到了小人国。什么叫基建狂魔?!这一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切身体会。

走访北沿江高铁工程南通海门段,最让人吃惊的还不是眼前这些散发着重工业荷尔蒙的特殊景致,而是驾驭这些钢铁与水泥巨兽的人们。这个高铁北沿江项目六标二分部项目管理团队仅有十多个人,大多为90后,平均年龄34岁。正是这群年轻人管理着最多时1000多人的施工队伍,及许多巨无霸式的大型机械,以及容不得一点差错的高精技术工程。一个几十亿元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竟由一帮小年轻来打理,这种反差带来的震撼绝对要超过我们对高铁工程外在感观上的惊异。细细打量眼前的小伙子们,他们春风满满,松弛自信地行走在巨兽般的机械和预制件间,思路敏捷地回答着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有种久经沙场的笃定和从容。深入其间,我们终于释然,年轻的表象下,是极为丰富与强悍的内核。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均有胜人一筹的专业技能傍身,且都经历了多个高铁建设工程的洗礼;他们敬业奉献,放弃小家,长年累月地奋战在异地他乡,大多数人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他们负责的这段高铁项目工程,在整个北沿江高铁项目建设评比中多次夺得单项及综合第一;他们研发的施工新技术获中国施工企业协会二等奖,目前又一成果正申报国家专利……我们眼中的不可思议被他们诠释得白开水般淡而无味。他们说,像他们这般平均年龄的管理团队,在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名下的100多个工地上是普遍现象。我们不禁感慨,年轻化、知识化且有奉献精神的建设者才是中国基建最强大的竞争力。

对高铁,我们似乎已司空见惯,全国总里程4.5万公里,平时出门也没少乘坐。但在南通的一些地方,目前还是空白点。现在,这些地方的高铁时代也将来临,而且随着北沿江高铁2027年通车,我国沿江沿海两条铁路大动脉将在这里交会。对于南通,它改变的不只是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是八千平方公里的风景版图。

2025-02-2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0475.html 1 3 壮哉,“北沿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