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广玉兰

怀念诗人施景钤

□王子和

每见坦然颜,感叹连连,

韶华一掷去支边。

难料何时归故里,

苦乐难言。

游历胜读篇,风景连绵,

胡杨戈壁立千年。

复返家园接奋斗,

岁月为钤。

这首《浪淘沙》,是我2017年3月4日,特意写给施景钤先生的,后来收进了我的《北方河诗词选》中。悠忽之间,7年多过去了,曾经风流倜傥的诗人施景钤,已经与我们辞别了,怀念之情,如涛似浪一般袭来,此刻,我又读起了这首旧作。

仔细想来,我与施景钤先生的交往,已有35年。记得1989年那金风缠绵红叶的时节,我离开已报效25年的军旅,转业至南通市委宣传部从事文艺工作,便成了他的部下,他那时是副部长。在经过一段时日的相互审视和相互熟悉之后,我们进入了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同事关系的和谐的常态。记得35年前我刚到市委宣传部工作时,施景钤先生不怎么写诗的。但是,给人的感受,其身上经常流露并散发出一种诗人的气质:热忱、直率、随意、纯净,与之交往、交谈,不要打什么腹稿做什么精心策划的,你要讲什么,到时候尽管讲就是了。作为指挥数十号人的市委宣传部的领导者之一,他工作上追求高定位高要求,而平日里则是挺随和挺有涵养挺有弹性的。他听得进各种风格的言语,容得下各种人色的脾性。我觉得,这恰恰是一个温文尔雅、敦厚大气的诗人所应具有的内在世界和人格修养。在我记忆里有好几次,在娱乐之时,比如业余时间与同事打牌,他可以与你争执起来,水涨船高嗓门渐高,但最终,他总是会率先把“水位”降下来,把嗓门降下来,以其敦厚温和、息事宁人的语调和方式,使周围的气氛再次欢乐欢快、融洽密切起来。我常想,这正折射出施景钤先生的为人处世的良好心态,也正是他后来能成为一个性情中的诗人的大气大量之所在。试想:如果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还在天天写诗,那该会是一个多么可笑的样子。因为如果是那么一个自身就处于尴尬状态的所谓诗人,除了让外界感到难受,让自身处于难堪之外,真的是不知让人说什么好了。

后来他写诗了,而且是一发而不可收。2007年吧,他的第二部诗集《山魂水魄》出版。在这部新诗集的后记中,他说:“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提时代的我就开始阅读唐诗,以后又涉猎宋词、元曲等。赏诗的兴趣终于不可遏制地激发起试笔的欲望,于是便有了几年前的处女作诗集《流墨吟章》。”

有人说:唐诗宋词,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宗教。而宗教,当然是一生一世的事。依照此种理论,诗人施景钤以上这段如实道来的心曲,正是他以知天命之年,大胆而热烈地拥抱诗歌梦想的由来。而正是在这种奔向诗歌、拥抱诗歌的进程中,深藏于他心中多年的诗歌种子,迅速而快乐地萌发出了一株株诗歌的树苗,并很快形成了第一片诗歌林子,这便是他上面提到的处女作诗集《流墨吟章》,以及其中的因其秀美而获奖的那首“梦绕那拉提”。

正如许多朋友所知,诗人施景钤早年曾去新疆支过边的。正所谓:“韶华一掷去支边。难料何时归故里,苦乐难言。”

正因为有了多年支边的艰苦备尝的经历,诗人施景钤才能写出洋洋洒洒146行的《西域胡杨》这样的名篇。读过多次之后,我对施景钤先生的诗人身份,便有了一个更高层面更高品质的认知和体味。因为凡是去过新疆,曾现场敬畏地肃立于胡杨树面前的旅人兼诗人,对“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的胡杨,已是把自己的魂与魄,交给了这种堪称奇绝的树木,交给了养育出这一奇绝树木的大地,以及生生不息的祖国西北边陲的山与水了。

从新疆回来后,诗人施景钤在南通宣传文化战线上工作多年,也曾在领导层面担任过管理、引导我们这座城市的多种角色,参与过多项有影响有建树有政绩的工作。而在他所担任的多种公务角色和这些政绩之外,我对他的认知,便是施景钤同样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一位出色的诗人。在公务之余,我更喜欢见到他那诗人的一副因乐诗而不疲不倦的可爱样子,而且在许多场合,他常常热情难捺地当众朗诵他新创作的诗歌的情景,曾经令许多文朋诗友觉得他是那么可亲可近,也得到了众多文朋诗友的情不自禁地接纳与赞扬。如今想起来,此种情调和状态,在我们的工作圈和生活圈里,真的是太难能可贵了。

为此,诗人施景钤的人生态度与社会形象,也一再地引起我关于诗人与诗歌的思考,这种思考就是:要成为一个诗人,或者说是要成为一个好的诗人,是需要条件的。而这条件,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的;既有性情融入血脉,并由此而以一种神秘的血液流动,不断地拍打心脏,以至拍打出诗的韵味和节奏这一特质要求上的,又有人格把握、人性抒发、情之所至情趣张扬这一人生态度上的。施景钤先生在拾起少年的诗歌种子之后,以忘情之态,以自我真情,既是多年予有准备的,又是矢志不渝地找到了诗歌的真谛、诗人的真谛,这便是他自己所感悟出的:“诗人首先是一个纯粹的人,唯有对整个世界不设防的人,才能纯,纯得傻冒,纯得可笑。”(《山魂水魄》代序)。我每当读到诗人施景钤的上述感言,都会不由自主地遐想:诗人其实不但是常常纯得可笑的人,同时还是常常纯得可爱的人。诗人自身不可爱,那他写出的诗歌还能可爱吗?以上诸多感触,化成一句话,那就是“岁月为钤”。施景钤大名的第三个字,就是一个“钤”字。在他的所有真情洋溢的诗作上,都盖着他的无形的深深的印章。如今,斯人已驾鹤西去,诚如我市的知名学者徐仁祥所言:“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能够跨越时空留下的,恐怕只有文字——曾经的思考”。毫无疑问,于诗人施景钤而言,这些文字中,自然包括他的诗歌。

2025-02-2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0476.html 1 3 怀念诗人施景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