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民间写真

万富古村百岁桥

□彭伟

如皋陨石是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搜集到的第一块陨石。陨石坠落地位于今如皋东陈万富社区(又名万富村)。七十多年后,万富村再次为人瞩目——村里前后出了18位百岁老人、拥有10座百岁桥。

我仰慕万富村的长寿美名,冒着寒气踏访百岁桥。一望无垠的田地笼罩在淡淡的晨曦中,星罗棋布的湖桑田,人高似的枝、盘大似的叶,绿油油的。“把酒话桑麻”,昔日孟浩然过故人庄,与老友相谈甚欢。我于万富村倒无故交,幸有新友村里的王老书记和我攀谈,为我引路。自古以来,万富村民种植湖桑,安居乐业,与世无争,故而寿星比比。

听着老书记热情的话语,不知不觉我已来到村中最早的百岁桥——张家庄东百岁桥。这座小桥修筑于1993年,桥面三块并排的石板布满泥土。两侧桥栏,一侧尽失,一侧有损,整座桥面仿佛一座靠椅矗立水上。幸运的是,桥栏下有一块石碑,那是老桥的“身份证”,上刻文字些许漶漫,仔细辨认,可见:吴张氏老太,生于一八九三年,现寿登(期)颐……吴张氏就是万富村18组村民张长凤。王老书记触景生情,不禁唏嘘,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前村民为张长凤庆祝百岁生日、修筑百岁桥的喜庆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相比张家庄东百岁桥的简朴,古鱼庵南北两座百岁桥就精美多了。宽敞的桥面两侧,共有四面桥栏。栏柱顶端四面皆是象征吉祥的“卍”字形浮雕,桥栏中为对称的珍珠、蝙蝠、如意镂空图案。透过桥栏望出去,仿佛园林中的窗框取景,青青河水、苍苍蒹葭,风景优美、引人入胜。

村民长寿离不开美妙的田园风光,更离不开悠久的文化传承。我对此感喟尤深,源自又走上了许家庄百岁桥。灰色的路面,白色的桥边,还有那蓝色的桥栏,配上红色桥名,尤为显眼。凭栏眺望,两边小河弯弯、大树青青,远处更有修竹成片,我不禁想起家存《许氏宗谱》中的万竹轩。如皋许氏有一位先人许景方,生活于明初永乐年间。他暮年于柴湾种竹成林,故被尊称为“万竹公”。后人为了纪念他,又将他的颐养故地定名“万竹村”,即今日许家庄的前身。

许景方及其子孙多为寿星,明代进士严怡为万竹公作有像赞:“……柴湾归隐, 保养天真,寿登耄耋,事布终身,古今纯孝,天地闲人。”除去孝、闲是许家人长寿的外在基因,还有一篇妙作不可不提:许万竹作有一首《百忍歌》,后为大才子唐伯虎誊抄,以至于被误录入《六如居士集》,广为流传。正是在这首歌中,许万竹以为:“忍为积善之根,忍是保身之本”,想要长寿,与人无争。数百年来,万富村许氏后人,受其影响,不乏寿星,像古鱼庵两座百岁桥纪念的三位老人中就有两位:许金美(100岁)、许秀美(101岁)。

许家长寿文化的传承,不止一族,而是一地。如今万富古村上上下下,都很重视长寿文化。我最后走访的石桥口百岁桥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今年4月,桥西女主人沈星兰(1924年生)百岁生日将至,村委会紧急商讨出资,将此桥粉刷如新,更名“百岁桥”。我循桥前行,走入沈家。沈星兰老人安稳地蜷缩在床上。就是去年,99岁高龄的她,还时不时地下地锄地除草。今岁,她身体稍不如前,变得爱躺,儿媳日日尽孝——床前送饭递水,门外相伴闲聊,从无怨言。我见老人昏昏欲睡,起身告辞,我回头一瞥,阳光照满木门上,照亮门板上红底黑字对联:“继宏世业,堂构维新”,这不正是万富村人秉承先人长寿文化、建设幸福家园的写照吗?

2025-03-0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0977.html 1 3 万富古村百岁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