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阅读

智者心路轨迹的写照

——读徐式君《回望与诉说》

□徐仁祥

有报道说,编印回忆文稿俨然形成一波热潮,以至于出现了代写业务。写出来了,总不能锁进保险箱,总希望有人阅读品评,这才不枉费心血和纸张。

春节后,连续阅读了几部南通乡贤的回忆文稿。南通市政协原秘书长徐式君的《回望与诉说》最为引人入胜,其中有几点值得分享借鉴。

从日常琐事中揭示生活的真谛。回忆文稿不能仅仅是过往的复述,还要站在今天认知的角度,对经历的往事进行分析、反刍,从中提炼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人生感悟,这也是回忆文稿的灵魂、价值和精彩所在。在说完一段往事或者一个故事后,徐式君常常要写几句“太史公曰”,通过抒发自己的体会,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本质,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散落在海边的记忆》中,徐式君说“海边父老们高贵的品格,他们的无私和正直是一部我永远无法读完的书”;在《循环的亲情》中,徐式君说“如若我们守住了亲情,便就守住了神圣和永恒”;《师生之间》写一批历经人生颠簸而今领着一份不丰厚养老金学子的聚会,徐式君说“乐观向上,笑对人生这一旋律与我们永远相伴”。《随笔四题》中,徐式君尖锐地指出“老百姓看待当官的,并不在乎你是谁,只在乎你为了谁”。这样的反思和总结,在《回望与诉说》的字里行间,俯拾皆是。

用幽默的文笔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古人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徐式君深谙此道。不知道是刻意追求,还是天性使然,徐式君的文笔特别幽默,说他与梁实秋、老舍有得一拼,似乎也不为过。外孙年幼,在食品橱找巧克力,把一壶刺梨酒泼得精光,把浸泡红梅的玻璃瓶打得粉碎,徐式君称之为“出手不凡”,后来还赋诗一首;在老战友聚会的家宴上,一碗雪里蕻咸菜蚕豆瓣汤得到来客的赞许,徐式君趁着得意信口开河说“它是中国四大名汤之一”,在客人的追问下,他又杜撰出“金华火腿冬瓜汤、恩施土鸡山药汤、伊犁洋葱牛肉汤”来凑数。摊牌后,把客人们笑得东倒西歪;他《逛菜市场》,为商品的琳琅满目而心生喜悦,叹息自己“眼睛容量大,肠胃空间小”,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徐式君青年时当过学校校长、壮年时做过县委宣传部长、老年时任过市政协秘书长,可以说,一辈子与舞文弄墨分不开,学养厚实,文字功底扎实,要达到他的书写水平,诚然非一日之功。但当我们意图将真实经历转化为审美意象时,还是要注意避免直白宣泄,在遣词造句、结构安排等方面下功夫,力求把故事说得有趣一点,以便被读者所接受和记住。

以豁达大度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所作所为。每个人的言行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发生的。如何对于自己的功过,如何评估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回忆文稿的真实性,而且也展露了叙说者的人品高下。在林林总总的回忆文稿中,争功诿过、夸大自己,乃至捏造事实,也并非个案。这样的文本,“家里人”一眼即能看穿,“外头人”其实也会有感觉。在长达50年的从政生涯中,徐式君秉持着“黄玫瑰犯不着同红玫瑰、白玫瑰攀比”的心态,兢兢业业工作,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然而,在《回望与诉说》中,我们更多读到的是他对同事的《道歉》,对老领导心底里那份“静悄悄”的尊崇(《客乡夜话》),对自己当初《无知的嘲笑》的反省,对老百姓理解与支持的感动(《两次意外》),他把学生的感恩称为“错爱”,把自己写作的诗词称为“顺口溜”,即使在说到他关于城区工作的思路得到市委新老书记的肯定时,他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说领导们认为“不无道理”(《与括弧相伴》)。他的“回望”没有过五关斩六将,大多是日常生活工作的片段,他的“诉说”则是一个智者心路轨迹的写照。

(《回望与诉说》,202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03-09 ——读徐式君《回望与诉说》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1376.html 1 3 智者心路轨迹的写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