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
今年的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并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很多人没想到,在全国两会这个重要场合,在时间有限的记者会上,体重管理的话题竟然如此“抢镜”。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体重是审美问题,至多也是私人健康问题,何劳国家亲自“出手”?甚至有人笑言“我胖我有理,又没吃你家米”。其实细细想来,把体重管理纳入民生议题是合理的。数据显示,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也极大消耗社会医疗资源。而体重异常,正是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的“元凶”。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食品工业发展、城市规划特征等因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当超重率、肥胖率持续攀升成为普遍现象甚至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难题,将其单纯归咎于个人意志显然也有失公允。解决这个公共难题,还得跳出个体视角,从公共议题中找答案。因此,国家着手实施并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正是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长远考量。
应该说,很多人对“肥胖”其实一直都是存在防范和警惕意识的。但是,其发端更多是“容貌焦虑”而非“健康焦虑”,这无疑有些本末倒置。现实中,与“体重”相关的产品,包括药品、健身房、减重课程等等,基本都是基于“身材叙事”。商业化的“减肥”,与社会性、科学性的“体重管理”,显然不是一个概念。甚至为了快速减重、塑形,各种“功利做法”“危险操作”层出不穷。如吃减肥禁药、违规施行吸脂术切胃术,甚至吃蛔虫卵或泻药,或做断肢增高手术等匪夷所思的减肥方法也时有耳闻。体重管理不能任由机构误导和个人摸索,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替代盲目控制体重。
推进体重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它既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强制干预,也不能完全交由市场机制调节,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构建系统的社会支持,为体重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应扮演好政策引导者和环境塑造者的角色,完善食品营养标准,增加全民健身设施,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为健康生活方式尽可能创造条件。近期,“国家版”减肥指南闪亮登场,为体重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这份指南不仅有权威食谱,还细化到全国各个地区,可谓干货满满,让广大“胖友”欢欣鼓舞:国家出手了,这次减肥一定行!全社会也要培育健康的体重管理文化,推动体重管理科普宣教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进商超、进餐馆食堂等,逐步扩大体重管理知识普及的覆盖范围,让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成为生活时尚,使体重管理转化为每个人的内在自觉。其实,从网友在新闻发布会直播间的踊跃留言就可以看出,群众参与体重管理热情很高、期待很多,许多留言如“期待双休”“规范吃播”“在线等官方教程”,也颇具代表性和启发性。体重管理不是秤上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健康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好地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健康的饮食、运动习惯,不仅能很好地控制体重,也能让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参与建设,享受现代化成果。推进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