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码头,今年第20艘运输船“萨姆拉”通过卸料臂,将装载的2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入LNG接收站储罐。这艘运输船原计划16日靠泊,气象部门提前发送寒潮大风预警信号,接收站会同相关部门分析研判,果断调整了运输船进港时间。
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近年来,市气象部门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织密站网,提升预警效能
18日,华能南通(通州湾)2×100万千瓦大型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项目工程部工作人员王鹏介绍,这两日沿岸海区最大风力达9级,工程部果断调整施工计划,暂停起吊等高空作业,将人员集中安排到地面作业。
距离该项目2公里左右,布设着自动气象观测站,实时监测、传输这一区域范围内的风向、风速、降水、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数据,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王鹏告诉记者,依托通州湾气象分局的5日滚动天气预测及小程序实时数据查看,工程部会在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到来前,合理调整施工工序,降低天气因素导致的施工风险。目前锅炉、主厂房已完成总施工量的50%,预计今年底完工。
精密监测是精准预报、精确预警的前提。我市持续优化观测站网布局,站网密度不断提高,全市已建成200余个自动气象站,陆地平均站距加密至5.5公里。新增测雾、测风雷达等多项遥感探测设备,探测范围更广、分辨率更高,陆海空立体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能力持续提升,强对流天气平均预警提前量达50分钟。
针对各类灾害性天气,我市探索建立“6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围绕高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发生演进的不同阶段,提前预报预警,主动叫应安全责任人及相关部门,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气象支撑。
定制产品,满足多元需求
“这几年,我们以满足用户多场景应用需求为导向,为能源、轨交等提供定制式气象预报产品,充分发挥‘气象数据×’的价值,实现气象数据与行业数据的深度融合。”市气象服务中心主任林应介绍。
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是长三角地区天然气调峰“主力军”,6个LNG储罐总容量达108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进出港需要满足风力不超过6级、浪高不超过1.5米、能见度不低于2000米等天气条件,LNG存储则最怕雷电天气。基于此,省气象台牵头研发“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气象保障服务平台”,并逐渐建立了省市协同、市县一体的气象服务模式。如今,接收站值班人员可通过平台获取多要素数值预报、雷电预报预警、海洋气象预报等服务产品,为LNG船舶安全接卸、存储等与天气密切相关的工作环节提供安全保障和应对参考。
“地铁深埋在地下,突发性强降水可能会导致雨水倒灌,影响车辆安全运行,因此对于气象灾害预报精细化和预警提前量等的需求更高。”林应介绍,针对这一需求,市气象局联合省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南通轨道交通气象服务平台,气象观测站点全面覆盖地铁一、二号线网沿线,实现对气象要素的全方位、精细化监测。当遭遇强降水、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时,轨道集团可根据车站实况、雷达回波和短临降水等数据,判别短时间内防汛重点地段,从而科学调度安排人力物力资源。
精准服务,护航生产生活
“未来一周以晴好天气为主,19日早晨最低气温仍然较低,需做好霜冻防御工作。”18日,市气象台发布今年第三期春耕春播春管气象服务专报,提醒广大农户利用晴好天气,加强三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及时清沟理墒,开展病虫草害防治。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现在有了精准气象服务,我们能及时掌握天气状况,种田心里更有数了。”在田边利用无人机查看小麦长势的种植大户陈征宇告诉记者,前两年在小麦扬花期内曾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收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后,自己趁雨停间隙及时喷洒农药预防赤霉病,当年小麦产量基本未受影响。
预测阴晴雨雪、冷暖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眼下,气象服务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并持续向深拓展。不光农业领域,市气象部门还面向生态、交通、文旅等重点领域持续实施“气象+”赋能行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在生态领域,完善大气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延长空气质量预报时效至7天,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建立生态型人工增雨作业快速启动机制,助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交通领域,持续推进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在文旅领域,坚持一活动一策略,组建服务专班,开展驻点服务,先后为紫琅音乐节、南通马拉松、体育嘉年华等重要活动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本报记者 俞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