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锐
有谁还记得我国曾是自行车王国,人们最主要的出行工具是自行车呢?我们南通人习惯称作“脚踏车”,我觉得倒也蛮贴切,它的确是要用脚踏才会前行。
1964年,我家购置了一辆不晓得转过几次手的破旧脚踏车,骑起来摇摇晃晃,除了铃儿不响,其他部件都会叽哩嘎啦响。上初中时我可以学骑车了。人矮,车轮子大,而且那时的老式自行车,座下和龙头间有一条横杠,上车不易,不像现在的自行车没有这条杠,可以从前面一跨上车。骑行时因为身高不够,只好用两脚轮流去踩踏脚。不知跌倒多少次,终于可以稳当地骑行了,人家驯服一匹烈马,也就如同当时的我那样兴高采烈吧?
后来许多年中,我和父亲、哥哥3人,谁外出谁就骑那辆老掉牙的脚踏车,虽比大步流星快不了多少,但还是省了很多力。
参加工作3年后,1984年我调到一家新闻单位当记者,因经常外出采访,迫切需要一辆坐骑。那年头,改革开放刚起步,生活物资匮乏,买紧俏物品得凭券。正巧我熟悉五交化公司经理,开后门弄到一张券。当时我每月工资只有54元,花152.6元巨款买了一辆上海自行车三厂生产的28大杠凤凰牌脚踏车,至今发票还留着。那可是当时的顶流,在全国行业质量评比中多次荣获第一名,多少人寤寐思服、求之不得。我好似曹操得到绝影马、李世民得到白蹄乌那样,洋洋得意。
好马配好鞍。我给新车的车座套上剪绒坐垫,自我感觉它更高贵典雅了;又在传动摩擦部位点几滴润滑油,跨上去一踏,车轮果然转动如飞。我意气风发跨上“凤凰”去采访,吸引了多少惊羡的目光。东奔西跑、风里来雨里去,十多里路一会儿就到,采写的稿件不乏被中央、省级大报采用的,当时似乎有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心境。
但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个隆冬的早晨,冰天雪地,我赶去上班。大路上积雪被更早经过的车辆碾压成冰,十分光滑。我骑车至一座桥,下坡时怕滑行太快有危险就捏了一下刹车,没想到适得其反,一个跟头人仰马翻。幸好没有滚下河,还幸好天冷穿着棉衣、戴着棉帽毫发无损。爬起来赶紧先查看我心爱的脚踏车,没什么问题,拍拍身上的雪继续上车赶路。
这辆“凤凰”踏车跟随我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立下汗马功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骑脚踏车的减少而开摩托车的增多,我也花近5000块钱买了一部摩托车。四五十里路程,即使载上人开起来也轻飘飘,油门一紧,倏忽即至。遗憾的是,那摩托车耗油量比轿车都多,浪费宝贵的能源,加之黑烟滚滚污染空气,只开了两三年就忍痛割爱,三文不值二文地让人送到了回收拆解公司。
我重新从车库角落里拎出那辆满身灰尘的“凤凰”,擦拭、上机油、换气门芯、打气,收拾一番,依然呱呱叫:钢圈、辐条、龙头明光锃亮,骑上去脚一踏像一支箭射出去。于是,它又伴了我多年。
前几年,我退休后随儿孙到上海生活,把那辆脚踏车也带了过去,接送孙女上学放学,既绿色环保,也锻炼身体。
有一次,我因事外出,家人乘出租车送孙女上学,因为堵车,两公里路耗费半个多小时而迟到,而我平时骑脚踏车只要10多分钟。
那时一有闲暇,我就骑“凤凰”游逛。鲁迅公园、苏州河畔、外黄浦滩都印上了我的车辙,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七宝千年古镇、拥有曾经的法租界和沪上第一石库门里弄的建国西路、蕴藏半部民国史的愚园路也留下我车轮滚滚的痕迹。
肉身终于敌不过岁月,自感力不从心后,我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代替“凤凰”,但把它送回南通老家,古董似的封存于车库中。毕竟它栉风沐雨陪伴我几十年,劳苦功高,也见证了我国从物资匮乏走向经济繁荣昌盛的历史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