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林
“七子之家隔两行,十全归一道沧桑。五湖四海盘中算,三教九流珠上忙。柴米油盐小黎庶,江山社稷大朝堂。八方天地经营手,六六无穷今古章。”这是一首描写算盘的诗。文字形象生动,内容贴切准确。
我与算盘结缘于少年时代。乡下人历来敬重会打算盘的人,称其为先生。我的一个本家老人算盘打得好,按辈分,他是我的祖父辈,祖父便让我也叫他爹爹(如东西路乡下将祖父叫爹爹),并请他教我学算盘,我就顺嘴叫他算盘爹爹。算盘爹爹家是富农成分,而我家是贫农,在那个特定年代,他很乐意跟我家接近。算盘爹爹教我很上心,隔不了几天就要关心一下我的学习情况,再讲一些新知识。在算盘爹爹那里,我懂得了不少关于算盘的常识。
算盘为长方形,由框、梁、档、珠构成,整个算盘均为木制(有的算盘用两根铜档,以固定算盘的框),档上串有算珠。算盘多为13档,少的有9档,最多的曾见过27档。横在算盘中间把算珠分成上下两部分的为梁,每档7颗算珠,横梁上两颗,横梁下5颗。梁上的两颗珠子每颗以5计数,梁下的五颗珠子每颗表示1个数。在计算上,算盘爹爹讲了几个要点:其一是“进位”;其二是对加减法运算时一定要记得“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十位,百位对百位……”;其三,空档表示零。只要记住这三点,就基本掌握了加减法技术。
算盘爹爹常说的一句话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为了加快打算盘的速度,算盘爹爹教我练“666”(从1加到36)和“5050”(从1加到100),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速度。后来还练过“三盘合九”和“九盘合九”。三盘合九就是将算盘上拨出1-9九个数,然后见一加一,见二加二……见九加九,三盘就将算盘上的1-9的形式变为9-1。而九盘合九则是对算盘上的1-9定位,一直以1-9相加,至九遍,算盘上的1-9形式变为9-1,这个做法主要是练习定位准,速度快,得数准确。每次,算盘爹爹总要先作示范,他打算盘不仅快,且准确率高,令我敬佩不已。听祖父说,算盘爹爹以前在家里管账,人称大先生。
为了提高我对算盘的兴趣,算盘爹爹还给我说过一些谜语,比如有一条我至今还记得:“竖起来一扇窗,放下来一张床,下面睡兄弟五个,上面睡姊妹一双。”谜语形象地描述了算盘的形状。在祖父的督促下,在算盘爹爹的引导下,我进步很快。
我1975年参加工作,3年以后,被单位调整到会计岗位,先是做辅助会计,后又担任总账会计,从此,算盘成了我日常工作的必需品,结账、记账、发工资等等,都离不开算盘。由于我有打算盘的基础,又经过努力,终于成为单位的理财好手。一次,系统搞珠算比赛,开赛前,选手们忙着清盘,将算盘上靠中梁上下的珠子用手指逐一拨开,场内噼里啪啦乱响。我坐到桌前,随手抓住算盘的底部,将前部稍稍抬起,然后轻轻一摆,叭的一声,挨着梁子的算珠齐刷刷地分到上下两端。坐在我身旁的几位选手看了,心里一惊,以为遇上高手,不由紧张起来,他们一紧张,居然让我在比赛中获得较高名次。其实,那一手,大多老会计都会,我的这点小技巧就是在平时练习时学会的。
几年前,在南通珠算博物馆,我看到馆内收藏的各种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大多算盘为木制,有香樟的、红木的、楠木的等等,多用铜皮包角。也看到过水晶、象牙算盘,这种算盘多小巧玲珑,做工精致,但大多为观赏品,不太实用。后来,我还在朋友的钥匙圈上看到过一只算盘挂件,极精致,珠子一个不少,只是拨动时,需要用牙签,再尖巧的手指也显得粗笨。听朋友讲,算盘有避邪作用,古时候富豪人家会在小孩脖子上挂一只“百眼筛”,那就是算盘。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算盘》中说:“古人布算以筹,今用算盘,以木为珠,不知何人所造,亦未审起于何代。案陶南村《辍耕录》有走盘珠、算盘珠之喻,则元代已有之矣。”明永乐年间编纂的《鲁班木经》中,介绍有算盘的制作规格、尺寸:“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线上二子,一寸一分;线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
近年来,有专家考证,算盘起源于唐朝,依据是,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家药铺,正面柜台上赫然放着一架算盘。算盘出现的年代,目前未有定论,有待进一步考证。
随着计算技术软件的开发应用,尤其是智能手机自带计算功能,算盘,这个活跃在人们生活中上千年的计算工具被取代了。但是,我还是很佩服祖先的大智慧,要知道,中国的算盘因为制作简单,运算简便,所以得到广泛应用,在阿拉伯数字出现以前,它已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并且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人说,我国的两弹一星就是靠算盘拨出来的,核潜艇的研制,算盘也功不可没。
一首《算盘》诗写得好:“身方气正骨铮铮,起落铿锵和璧声。排好良心一串串,不谋私利为天平。”算盘不仅能算账,更能教人正直、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