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和
历代统治者为了防荒济急,常在乡间设仓廒,储存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备灾年。如皋历史上有好几处粮仓,现叙述如下:
一是军储仓。原名兑军仓,在县治东南隅,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因仓房狭小,船运不能直达,到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刘永凖将它移到司徒巷内,改名军储仓。军储仓大门朝南,东西两厢仓房各十余间,中设厅事,另有空地为晒场,东南角设土地祠,外缭以垣,广袤二十余丈。清道光十四年(1834)、同治七年(1868)先后大修葺。民国成立后仍照旧章每逢灾年缺粮,即售出“廒米”。廒米干燥,售价略低于市场,故城乡居民争相购买。每人每次仅可购米数升,还要将米放进淘箩让水一蘸,以防止套购囤积或转手倒卖。日寇侵占如皋后,所存稻谷被伪军用作军粮,仅存空仓。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国民党驻军曾在此存放军粮。民国三十七年(1948)屋宇大多被拆除。1958年,此处改建为如城酱醋厂。
二是预备仓。在县治西北隅,明嘉靖十九年(1540)知县黎尧勋主持营造。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县卢綖重新修葺。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仓内立“严禁勒派采买仓粮碑”。此仓原有东、西廒间隔二联,后廒一联。至嘉庆初年此仓废。
三是常平仓。如皋旧常平仓在清初已“久废无考”。雍正五年(1727)知县丁铨于衙之东旧主簿署废址捐俸重建常平仓房十间。雍正八年(1730)知县彭履仁动支当年分地丁银七十九两一钱一分四厘增建仓房四间。乾隆五年(1740)知县邹廷模用当年地漕银三百七十六两四钱八分四厘再建仓房二十间。至此,共有仓房三十四间。乾隆五十八年(1793)、咸丰四年(1854)两次修葺。同治九年(1870)改为童生考试的“试院”,民间称“考棚”。光绪末年废科举,“试院”改为公立艺徒学堂。其址现为如皋初级中学。
四是社仓。在县衙西侧马神庙后面。清雍正八年(1730)营建。贮谷一千六百石,四乡各举社长一人负责管理。乾隆二十年(1755),东厢社长陈敦礼,南厢社长丁履丰,西厢社长方俊文,北厢社长宗厚庵,每人经管仓谷四百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更换社长:东厢张绅,南厢程叙伦,西厢沙晴轩,北厢陈惺斋。此仓于嘉庆年间废。其址在今新华书店后面。
五是均贮仓。在东水关河北,亦称东仓。清雍正十年(1732)知县彭履仁用地漕银七百一十七两六钱购买民房四十三间改建,贮谷二万石。乾隆三年(1738)又贮捐监额谷八千石。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县曹龙树重新修葺。光绪初废。其址在今水绘园内。
六是义谷仓。民间称为积谷仓。清光绪五年(1879)朝令如皋县应储谷二万石。当时有的仓廒已废,仅军储仓储谷七千余石。光绪八年(1882)知县杨在芬,邑绅张如杰、朱柏、严景云报请批准,用积谷款购买徐钰霁峰园部分房屋三十余间,建义谷仓。内设福、禄、寿、喜、财、安、且、吉八号仓舍及晒场。后增建房屋住房、厨房计十间。此仓可储谷一万二千余石,共支钱三百八十八万五千九百二十九文。1949年1月27日,如皋城解放。3月,义谷仓仓房及部分存粮由县人民政府派员接管,并入泰山粮库。2007年,在旧城改造中泰山粮库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