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阅读

领略传统艺术与文化之美

□桑农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是看原作、读原典。但传统并非过去所有的一切,被继承下来的才能称为传统;而被继承下来的又并非都是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传统艺术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才值得继承和发扬。所以,领略传统艺术与文化之美,首先需要加以甄别。浩如烟海的原作和原典中,有哪些是优秀的,在今天仍然有价值、让我们感到骄傲并对世界文明进步有所贡献的,当代学者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在此,仅凭个人有限的阅读,推荐几本具有“导览”性质的书籍。有意了解传统艺术与文化的读者,当会从中获益。

第一本是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这是一部文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作者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阐发。宗白华像许多同时代知识分子一样,为了振兴中华而留学海外,寻求新知。但他到了德国后,“才觉得中国旧文化中实有伟大优美的价值”,于是开始了“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等名篇,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艺术对将来世界文化可能有的特殊贡献。当时,国内文化界也有一股国粹主义思潮,宗白华与他们不同。正如苏利文指出,宗白华将中西比较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进行诠释,最终将东西方思想汇合到一起。阅读本书会发现,今天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文化艺术问题,宗白华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

第二本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是一部通史,或称简史。全书分十章,从远古图腾到近代市民文艺,依次进行鸟瞰式的巡礼。通读此书,仿佛跟随作者浏览中国艺术文化博物馆,一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西方也有类似的书籍,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不同的是,李泽厚使用了“文艺”这一概念,其涵盖面较贡布里希的“艺术”更广一些。而作为思想家,李泽厚文采飞扬的叙述多少带有理论思辨的色彩。关注“有意味的形式”,强调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呈现“时代精神”的逻辑演进,使本书超越了普及读物的通识水准。同时,这种 “六经注我”或“自上而下”的写作方式,又使书中某些具体实例分析未能丝丝入扣。这是难免的,读者阅读时应该心中有数。

第三本是叶朗、朱良志的《中国文化读本》。全书分“智慧与信仰”“创造与交流”“艺术与美感”“民俗与风情”四部分,包括思想文化、科技文明、审美艺术、日常生活各个层面。这种文化面面观的读本,出自两位美学家之手,可谓最佳选择。因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优势,审美方面最为突出。之前,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文化,一般会选择《美的历程》英译本;本书及其多个语种的译本,则是有意识的外宣著作。从内容的丰富性和常识性看,更适合作为入门读物,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本书繁体字本的书名改为《开始读中国文化的第一本书》,恰当而醒目。对于接受现代教育、很少接触传统文化的一代中国人,同样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第四本是杜朴、文以诚的《中国艺术与文化》。此书虽属于导论性质的通识读本,却极具前沿意识。作者在陈述中国艺术文化历史的同时,力图融入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书后所附“延伸阅读”书目,为进一步研读提供了线索。本书最显著的特点还在于,把中国艺术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正如作者所言:“本书不是博物馆中孤立杰作的展示,而是一部与社会、经济及广泛文化领域密切相连的艺术史。”这种艺术史研究的新范式体现了一种新观念,即艺术品在文化、思想和价值生成中扮演了积极角色,而非仅仅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反映。因而,“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

第五本是巫鸿的《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这是作者面向普通听众所作的系列讲座。顾名思义,他希望把中国艺术放在全球视野里去看,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中国艺术的价值。他关注的是“中国古代艺术对整个人类艺术史作出了什么最独特的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在全球艺术史的上下文中对中国艺术的性格和经验进行思考,作者试图确定中国艺术中具有鲜明文化和视觉特性,同时又源远流长、深具影响的一些基本线索。四次演讲分别讨论了四个“候选者”:礼器、墓葬、手卷和山水图像。如果说宗白华当年敏锐地注意到中国艺术对世界美学的特殊贡献这一问题,并尝试作理论探讨,巫鸿则以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价值的持续性和深刻性之所在。

2024-01-0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0415.html 1 3 领略传统艺术与文化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