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市记忆

曾经的水运小镇阚家庵

宣统《通州水陆道里详图》上的阚庵轮埠

□何美红

小镇阚家庵(亦称阚庵、庵上),因庵而生,因河而兴。1925年《南通》报曾记:“本县城厢东北乡之水路交通,计有二线:一自东门外板桥起,东行经八里庙抵阚家庵。一自三里岸桥起,东行经秦灶,以达阚家庵。”可见小镇当年水上交通运输地位之重要。

当年货运曾兴盛

史料显示,阚家庵曾属西亭场,流经阚庵老街的河道是古通州境内连接各盐场的串场河(运盐河)之一。旧时,阚家庵是石港、金沙等盐场连接州城及通扬运盐河的必经之处,运盐船只与盐场大使等在此停泊或过往,不难想象小镇及这段河面当年的繁盛景象。

该运盐河因起自通州,止于吕四,又称“通吕运河”。而阚家庵是其咽喉之一:“街南有东西大河一条,西通县城,东至市稍,河流分为东北两道,东通西亭镇,北通四安市、石港镇及如皋县境岔河区、孙家窑等处”。

因史料不足,当年盐运经此的细节已无从查找,但关于民国年间阚家庵与花布运输的记载则俯拾皆是。据《南通市志》记载,陈家酒店(四安)与阚家庵均为重要产地之一。而1916年曾有报道:“四安之市面全赖布业维持,每年出货有十余万元之钜,均由清(江)淮(阴)宝应各船户运销”。1919年,通城小布销场锐减,“小布之营业有每况愈下之势。幸四安、金沙、兴仁各镇之小布均销于淮南一带,今年尚称得手”。另据1918年《通海新报》载,阚家庵当年有益丰、西福源、正大济等布庄,而阚庵一带的农户几乎家家织布,运销畅旺或许是当地布业兴盛的原因之一。

除了淮宝布商来阚庵一带船运土布,收花时节还有各花行的船只停泊于此,并有本地棉花由此运往通城。该河道还沟通了本地与外界的商业联系:酒店北街著名花布庄“冯德源”的棉花就经过这里运往上海;向以贩鸡鸭为业的四安北乡陈二,将家禽用船装送,经此出港,往上海销售;又因本地大量种植棉花,故食米多赖从江南等地购入,并经这里水运到各乡镇米行,以致1935年地方报纸曾记阚家庵“当交通之要冲,为运输之孔道,轮帆相望,舟车络绎”。

水上客运名气大

除了货运,更为大众关注的还是往来于此的水上客运。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张謇创办的大达小轮公司首先开通经阚家庵、西亭等地至吕四的客运航线,阚家庵成为南通内河最早的客运站点之一。在《二十年来之南通》一书收录的大达公司三条航线价目表中,就有两条经过阚庵:一为唐闸到吕四,一为唐闸至掘港,里程表均显示通州至“庵上”为20里。对于东北班,日人奥田隆在其《南通经济》一书中也有介绍:运盐河水路东北班由“唐家闸至通城、庵上、石港”等地,且记有“乘客颇多,营业非常”。另有记载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唐闸、吕四两地经此对开的东班内河小轮,“每届单日,飞燕(船名,后同)与达河,由东而西。双日,飞鹤与达泰,由西而东”。

查清末宣统年间通州地图,在阚家庵标有“轮埠”二字,可见该镇早就设有轮船码头。1916年,就读通师的吴浦云“往庵乘小轮至校”,曾记“至庵,先买票,一百七十文”。1931年,吴“往庵镇,坐黄启宇家候轮船,启宇赠余船票”。可见当时的阚庵轮埠设有售票处。

关于阚庵轮埠,早年营业情况暂不详。但自1953年起,始由西街居民王鉴清(1912—1995)经营管理。据其子、退休教师王益群回忆,上下客码头位于自家门前,大门堂过道便是候船室,备有条凳,而售票处就设在东隔壁的屋内,并悬挂有“阚家庵轮船自办站”木牌,落款为南通航运公司。

谈到阚庵轮船站及小火轮,至今仍能唤起一些老人的记忆。1953年夏,三余初中补习班撤销,其中,倪汉良等24名学生被县府教育科安排到四安插班就读。他们从三余乘船,在阚庵码头登岸后步行到校,如此往返,直到1955年初中毕业。赵恒昌后人赵卫平则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坐小火轮上城,1角7分钱的票,在阚庵西街上船,到北码头上岸。”

水运小镇故事多

阚家庵当年所连接的三条航道,向南的古亭河今仍基本保持原貌,往东与往北的两条虽有填塞或改道,但斑斑古迹,无不凝固着岁月的沧桑。

在当地老人的口述中,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庵东毛炳侯跟着小火轮、沿着河岸搳虎跳儿(方言,即翻筋斗)、竖牛桩子(即倒立),如此一直跟到李观音堂,其身后则尾随着一群看热闹的孩童。而每到这时,汽船上的人或多或少会给他扔点钱。

查阅旧报,早年的旅客也曾见过类似一幕。1919年曾有报道“四安市阚家庵西有贫儿盛泉侯,年十余龄。每日东班、北班大达小轮在往来经过时,该儿在河路飞跑仰面,向轮船舱中搭客乞钱,两手合掌如红孩拜观音状,两足狂奔。舱客怜而掷铜钞于岸,贫儿忙奔拾,后依然奔赶至西亭”。后因趁轮过此的县长瞿鸿宾“见而悯之”,派警讯明后,于当年12月将其“函送河东贫民工厂,请余经理收留学习工艺”。时有评论县长“诚爱民如子之意也”。

早年的阚庵至通城河道曾匪患难除,其中又以阚家庵到瑞芝桥段为最。因“阚家庵以南、李观音堂以北一带之河道,为西亭、四安两区分界之处,各警局鞭长莫及”,以致“阚家庵来往船只屡次被窃”。为此,四安警区于1920年在此设立分驻所。1924年,四安保卫团将“团丁五十名,……分驻要地,实行防卫”,分驻点为“本镇、阚家庵、横港、秦灶、北河边”。1925年又增加阚庵警力,由“原驻巡长1人,警士2人,改设巡长1人,巡警6人,伙夫1人”。

1960年竣工的新通吕运河舍弃了阚家庵、西亭等北路河道,不仅缩短了通吕两地水路距离,底宽也大幅扩展。随着顺直宽畅的新运河的开通,阚庵等处的老通吕运河航运不复繁盛。1970年前后,团结河工程分期施工,老通吕运河阚庵及其西南河道进一步被边缘化。尤其是由于陆路交通的发展,自1970年起,阚家庵往来客轮停运,途经该镇的这条河道失去其原有重要地位。曾经的水运小镇由此日趋暗淡,走向衰落。

2024-01-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2311.html 1 3 曾经的水运小镇阚家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