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生
他本姓曹,后来改姓柳。世上少有人听说曹永昌这名字,却多知道柳敬亭“柳麻子”这个人。
他出生在通州余西场,被太仓人吴伟业一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所误导,将他祖籍从通州剥离开来,变成泰州人。
他是地地道道说书的民间艺人,既无官权,更无兵权,却被南明王朝称作“柳将军”,连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和权势熏天的马士英、阮大铖都礼他三分。
他既算不上是文人,也谈不上是武夫,说得隆重些,是扬州评话的开创者、鼻祖、宗师,因他任侠仗义,具有民族气节,把评书说得出神入化,故而身后被人们颂扬 300余年,直至今天。
无论他是哪里人,无论他是哪种人,南通、泰州、扬州,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把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扬。
他长得不好看,某种程度说,长相颇丑。写过“泥塑岳侯铁铸桧,只令千载骂奸雄”诗句的张岱,这样描述他长相:“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面色又黄又黑,脸上疙里疙瘩布满疤痕,说话随随便便,举止吊儿郎当,身材又高又瘦,像枯槁的树干,还邋里邋遢,不修边幅。这样一个扮演无常鬼不用化妆的人,却上得殿堂,下得书场,三教九流,人脉之广,无一因觑他相貌而减损一丝仰慕之心。
明万历十五年(1587),是明王朝由中兴转向衰败的转折点。这一年,诤臣海瑞、名将戚继光相继去世。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被群臣逼迫,立朱常洛为太子,他满肚子怨气无处发泄,实在不愿意看到那些以指责皇帝来博取好名声的大臣的嘴脸,于是,开始不再上朝,不理朝政,以此回怼群臣。
这年,扬州府通州余西场曹应登家欢天喜地,曹家得了一个胖乎乎、白净净、活泼可爱的头胞小子,一家人甚是喜欢,便给他取名永昌,字葵宇。
余西场是江苏省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有1000多年文字记载史,宋朝时期叫余庆场,取《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余西场是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余西场盛产蓼蓝草,余西人从蓼蓝草里提取靛蓝作染料来染布。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印染品,从它出世的那一天起,已经走过 1300年的历程,它那如青花瓷般优雅沉稳的文静之美,很受大众喜爱。余西人利用植物染成的蓝印花布,通过运盐河流向各地,美名远播。
余西镇形似一条昂首摆尾的龙,所以有“龙城”之名。镇内有龙街、精进书院、钱氏牌坊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明代抗倭英雄曹顶出生在这里。
唐代之后,这里因泥沙淤积而浮出水面,成为盐镇,逐步成为盐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据点,南宋李庭芝为勾连盐场之间的运输,开挖串场河,余西场就处于串场河之滨,四面环水,是重要的盐运枢纽。
余西场有“九季十三曹”之说,指季姓、曹姓在余西人口众多,尤其是曹姓,在余西场是大姓,据说,其先祖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
公元931年,曹彬出生于河北灵寿县。这个年代属于中国最为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五代,就是史书上说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加上分布南方的十个国家,在短短的53年里,五个朝代更替,十个政权倾轧,华夏乱成了一锅粥,连研究历史的人都被搞得头疼。曹彬的父亲曹云是后汉的武将,曹彬从小就在父亲的军营里厮混,耳濡目染,对军营军务事宜十分熟悉,长大后直接参军入伍,成为军中一名牙将。
曹彬跟后周太祖郭威沾亲带故,不过,曹彬在军中混得风生水起,并不是完全靠了裙带关系。他为人端正,不巴结显贵,不攀附权臣,在官场中走门子世风盛行的年代,他就像不解风情的木头人。这种性格,反而得到世宗柴荣以及后来“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的赵匡胤的赏识,赵匡胤说过,世宗身边的官吏,不欺主瞒上的,只有曹彬一人。在赵匡胤担任世宗殿前都点检时,爱酒的他曾派人去向掌管酒类的供奉官曹彬讨酒喝,曹彬拒绝道,这是公家的酒,我不能私自开坛,要喝,我自己掏腰包买酒给你喝。
曹彬作为北宋名将绝非浪得虚名。赵匡胤克灭后蜀时,他是副帅兼监军,下令制止宋军抢掠烧杀。他亲率十万水师克灭南唐,对金陵围而不攻,多次以箭投书城内劝降,终使南唐后主李煜献表投降,免除了更多的杀伐。他率兵连灭两国,又参与剿灭北汉,先后随太祖、太宗两帝征伐契丹辽国,战功赫赫,封官进爵,官至侍中、武宁节度使、枢密使,谥号“武惠”。因孙女是宋仁宗的皇后,又累加封为太师、中书令,封爵郡王,配飨太庙。
今天的余西人,多奉曹彬为先祖,说是曹彬第三子曹玮之后代,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同族同宗。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曹氏一脉从河北石家庄灵寿县流落江南,定居常熟。元朝至元年间,江南曹氏族人各自西东,在元朝当盐铁司副使的曹尧卿,弃官带尧咨、尧民两兄弟,迁至通州余西,以“武惠”为堂号。从明洪武十七年(1384)开始,余西场曹氏族人六次续修家谱,其迁徙余西轨迹清晰可循。
除了“武惠堂”,曹氏在余西还有“四端堂”一脉,属于武惠堂支系。“四端”指的是儒家所倡导的四种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部分曹姓人坚信,自己的远祖是东汉末年曹操。既是曹操后人,为何千年来遮遮掩掩?从余西一句俗语可窥一二。这句旧俗说:“余西不演《捉放曹》。”说在余西唱戏不能唱《捉放曹》,在余西唱《捉放曹》,会有曹姓人来捣乱。这也许可以从侧面反映,余西曹氏对于远祖曹操的尊重和避讳。
无论余西曹氏先祖是曹彬,还是更早、更有名的曹操,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余西曹氏血管里确实流淌着曹操多谋善变的枭雄血液,也流淌着曹彬清廉畏谨的刚正血液。曹永昌就混合着这两种血液,形成复杂的性格。
《南通传》连载 第十一章 敬亭柳绵:雨打风吹絮满头